寻自然之妙 享万物之美

弘阳旭 手抄报 4

寻自然之妙 享万物之美

  西宁市七一路小学,生态课堂教师梁婷婷正在给学生讲授白唇鹿的相关知识。王雯静摄/光明图片

  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在进行野外观察。刘言摄/光明图片

  祁连山秋景。独特的自然条件使祁连山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王雯静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雪豹妈妈教孩子捕食的时候,速度很快,就像飞起来了!”

  “黑颈鹤时时刻刻都很优雅,去青藏高原能亲眼看到它们的身影……”

  10月21日,一场特别的生态课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开展,青海携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府学胡同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汇文中学授牌“青海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学生们透过一个个生态故事和一幅幅摄影作品,看到千里之外的雪山草原和高原精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近年来,青海立足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将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让社会大众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

  1.学校里的“自然”

  “同学们,上周我们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我国的珍稀动物——白唇鹿代言。相信大家都作好准备了,让我们一起走近白唇鹿,了解白唇鹿!”10月14日,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小学的生态课堂上,教师梁婷婷带领四支探索小组,从白唇鹿的物种发展历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种族现状等方面切入,准备汇报展示。

  随后,学生们依次上台,争做白唇鹿的“最美代言人”。“参与‘为白唇鹿代言’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全方位了解白唇鹿。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梁婷婷说。

寻自然之妙 享万物之美-第1张图片-捷宸网络

  2021年,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同七一路小学合作挂牌“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在生态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将生态理念融入自然教育,将生态文化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态课堂和日常教育,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七一路小学校长姜英介绍。

  如今,走在七一路小学校园,教学楼每一层都有主题展示,比如,山水、林田、湖草。每个班级中队都以某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物种命名:雪豹中队、兔狲中队、荒漠猫中队……围绕这些“吉祥物”,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课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青海,像七一路小学这样的生态学校共有14所,涵盖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大中小学校。

  今年5月,西宁植物园科普教育总监曹倩为西宁市行知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节关于金露梅种植的生态课。

  “金露梅一般在野外成片生长,形成灌丛,是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曹倩多年从事植物科普工作。她坦言,大自然有许许多多植物,多得叫不出名字。进行植物科普,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植物盲”和提升公众参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

  如何使生活中不起眼的植物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并获得人们关注?“我们将植物科普教育和小学科学课融合,开展项目学习,鼓励学生与自然接触,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课堂上,曹倩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金露梅种植日志,展示了金露梅从种子到发芽的全过程,并将金露梅种子和种植土壤交到孩子们手中。

  12岁的马紫轩领到种子和土壤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很喜欢花花草草,西宁植物园的老师们教给我们科学种植的方法,希望我的种子能够发芽、开花!”

  在行知小学科学课程项目学习的计划中,当孩子们种植的金露梅长出木质茎时,会选择一部分植株移栽到校园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

  6个月过去,孩子们种植的金露梅长势如何?科学课老师冯树丰拿出厚厚一沓自然观察报告。“同学们的种植热情很高,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70%以上都出苗了。植物种植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冯树丰说,“我们计划11月再补充种子,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下继续开展培育观察,相信学校的金露梅园区一定能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如期绽放!”

寻自然之妙 享万物之美-第2张图片-捷宸网络

  2.自然里的“学校”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的AR望远镜里面,雪豹‘活了’,就奔跑在我的眼前!”说起今年暑假参加“小小讲解员”活动,西宁市文苑小学三年级学生包礼箬的兴奋溢于言表。

  包礼箬所说的生态科普馆,位于祁连山腹地——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区,是一座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条高耸挺拔的山脉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两省之间,俯视着河西走廊,这就是祁连山……”记者来到生态科普馆时,讲解员姚全雨贝正在向来自江苏的研学团队讲述祁连山的概况和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

  “不少研学团队将生态科普馆作为研学之旅的第一站,通过参观形成对祁连山的整体认识。”生态科普馆馆长周加才让介绍,开馆一年以来,科普馆已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动等2000余场次,接待访客8万余人次,成为青海生态游憩体验、展现生态文明高地形象、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热门打卡地。

  这座建在大自然里的生态科普馆,也是当地中小学自然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门源县第二小学从36个班级中选拔了36名学生,成为科普馆的红领巾讲解员,以“雪豹”“兔狲”等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解生态知识。孩子们充满稚气和童趣的讲述,让不少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对居住在城市的青少年来说,自然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自然中玩耍。如何利用好自然这个大课堂,让孩子们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参与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构建“自然中心+生态管护站+生态学校+生态社区+合作基地”模式,建设“主体型+辅助型+支持型”三个层次的自然教育基地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交出了答卷。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大拉洞管护站,位于海北州祁连县。“学生们在管护员带领下,体验生态巡护的日常工作,与自然零距离接触……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5批研学团队。”站长德康调出一张管护员带着研学学生安装红外相机的照片。他告诉记者,安装红外相机是为了帮助学生观察旱獭的生活习性。“出发前,管护员们需要对研学团队进行简单培训。孩子们都很兴奋,见到了在城市里见不到的动物。”德康认为,这种实地探访活动,更能加深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办下去,因为“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寻自然之妙 享万物之美-第3张图片-捷宸网络

  3.读好自然教育这本“课外书”

  “青海的自然教育,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培育、教育部门合作、社会共同参与,构建了‘六个一’的发展模式。”在今年5月31日召开的青海自然教育启动大会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韩强向公众介绍青海自然教育“六个一”的发展模式,即出台一批引领性政策指导,打造一个专业化服务指导机构,建立一批多元化自然教育试点,设立一批标准化自然教育基地,研发一批体系化自然教育课程,创办一批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

  作为生态大省,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发展自然教育创造了条件,发展自然教育同样是青海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内在动力和迫切需要。

  按照青海的方案规划,自然教育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自然教育覆盖群体不单是青少年,而是全社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进而参与生态保护的具体实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之花绽放在三江之源的每个角落。

  “自然教育对于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绿色价值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贝·东周群培长期坚守在环保一线,他希望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用多种方式接触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七一路小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教育展示角,陈列着孩子们设计制作的生态主题作品,有的孩子画出了自己眼中的祁连山,有的孩子编写歌谣赞美自己最喜爱的野生动物。在一幅题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手抄报上,二年级学生韩佳伶把大熊猫、藏羚羊、雪豹、兔狲画在了一起,她认真地写下: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同蓝天没有了白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